13家聚酯企业联合限产!背后经历了什么?限产是为了“保价”吗?
【13家聚酯企业联合限产!背后经历了什么?限产是为了“保价”吗?】近期,13家聚酯工厂公布了减停产计划,一时间在聚酯产业中引起轩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出现规模化的限产,反而是当前这个时间点,聚酯厂家掀起了限产的热潮。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限产就是为了“保价”吗?期货日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众多产业、市场人士,揭开联合限产背后的真相。(期货日报)
近期,13家聚酯工厂公布了减停产计划,一时间在聚酯产业中引起轩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出现规模化的限产,反而是当前这个时间点,聚酯厂家掀起了限产的热潮。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限产就是为了“保价”吗?期货日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众多产业、市场人士,揭开联合限产背后的真相。
聚酯厂家联合限产又开始了
这个夏天,被库存压着难以喘息的聚酯企业终于出招了。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7月以来,在涤纶长丝价格开始不断走低,利润由正转负,且聚酯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聚酯工厂开始了促销行动。然而,下游织造企业因开机率下滑且放假增多,对于促销并不买账。在此背景下,一场由聚酯企业联合的限产行动拉开了序幕。
截至7月10日,CCFEI公布的资讯显示,欣欣、华宏、海欣、宏泰、盛虹、华逸、申久、赴东、恒逸、天圣、腾龙、联达及桐乡某长丝大厂共13家工厂已经开始降负减产。另有天龙、安兴、大沃、卓成、洛阳石化等5家工厂公布了7—8月限产或检修计划。其中包括前期检修已重启的,累计检修减产已经执行的产能共293.7万吨,其中6月下旬开始,除去常规检修以外的计划外降负产能为154.4万吨。另外,计划将在近期降负停车的工厂涉及产能约69.3万吨。
记者观察到,目前披露减产计划的企业中,大部分为装置20万吨左右的独套装置,大厂并未明显跟进,且减产规模暂时比较有限。主要的减产时间也在7月上旬,部分在7月底至8月初,涉及的产品有长丝、短纤、切片和瓶片。其中短纤和瓶片装置检修为主,但长丝和切片装置减产为主。
尽管目前来看,这些聚酯工厂减产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值得一提的是,检修装置公布了重启时间,但减产的装置均没有公布减产结束时间,这也引发了市场对未来减产规模和力度的无限遐想。
事实上,在聚酯产业链中,“限产”的行为并不新鲜。
“限产保价在聚酯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发生过,2014年之前上游PTA的限产保价也常见,市场一度收到明显的止跌反弹的效果。但随着行业产能大幅扩张,供应由紧张转为过剩之后,限产保价的效果大打折扣,近几年巨头联合动作也明显少了。”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庞春艳介绍说。
在她看来,2014年之前,下游聚酯行业的产能集中度较PTA低,减产保价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也相对差一些。近几年行业产能集中度明显提升之后,大厂对市场的价格掌控力度上升。
“在行业持续亏损,并且达到一种平衡后,聚酯企业通过集中减产可以达到打破市场僵局的作用,目的是在新的平衡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为自己所处的部位争取到利润的改善。”庞春艳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聚酯产业限产保价的行为都有出现过,主要是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行业亏损的时候出现。比如2018年三季度,PTA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后,聚酯开工率从高位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2019年5月份出现过短暂的聚酯减产,负荷指数从93%左右降至87%附近。
“聚酯厂限产保价,一般是在平均产品库存超过20天,主流产品POY、FDY降价促销直至亏本,但库存压力仍然无法有效下降时,不得已而为之。”业内资深人士安建华称。
进入7月后,聚酯各品种价格加速下跌,企业现金流下滑明显,特别是长丝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的状态。同时在经过6月的连续累库,聚酯库存压力再度上升,目前长丝库存已大幅超过以往同期水平。
据安建华介绍,6月下旬以来,因传统纺织淡季到来,叠加疫情原因纺织出口低迷,聚酯厂涤丝产销平均不足五成。目前,涤丝库存从15天左右上升至25天左右,迫于销售压力,聚酯产品价格开始一路下滑,主流产品亏损加大。
“目前聚酯企业现金流明显下滑,长丝企业出现较大亏损。截至7月9日,POY已亏损300—400元/吨,FDY亏损400—500元/吨,此外切片利润近期也由盈利转为亏损,平均利润在亏损20元/吨左右。”大地期货分析师蒋硕朋说。
与此同时,下游终端织造环节呈现疲软态势,织造库存同样高位累积,下游库存去化仍然非常困难,对聚酯环节造成明显拖累。“在这样的基本面影响下,7月初聚酯企业开始联合减产保价措施,希望通过减停产提高行业利润,缓解当下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蒋硕朋称。
限产就是为了“保价”吗
当前,聚酯企业的联合限产行为就是为了保价吗?事实上,对于所谓的“限产保价”市场中有着不同的声音。
“聚酯企业所谓‘限产保价’的行为,表面看是聚酯产品的价格过低,甚至有较大幅度的亏损,使得聚酯工厂不得不降低开工负荷,减少供应,以维持或者支撑价格。但实际上,工厂首先要保的是现金流,避免高产品库存积压导致的资金紧张;再者才会考虑产品的价格。”远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烯烃事业部总经理戴煜敏如是说。
在他看来,当下的限产不是为了保价而是优先确保低库存,防止过大的资金压力。在确保自身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供应再去考虑支撑价格,确保利润。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苏宁物流“战疫”摆渡人!每日集中配送超600斤蔬菜肉禽
百科知识/阅读:164 -
云游戏“鲤鱼打挺”带动过气云手机翻红
百科知识/阅读:66 -
国家卫健委:湖北除武汉外自1月20日来首次无现有确诊病例
百科知识/阅读:101 -
西安旅游(000610.SZ)业绩快报:2019年度净亏损3020.22万元
百科知识/阅读:135 -
深圳前海推进集成式改革 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发展
百科知识/阅读:178 -
在浙江6小时找回护照!巴勒斯坦智库专家称中国是最安全的国家
百科知识/阅读:114

热门文章
HOT NEWS